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古方剂量单位与现在不同,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本篇阐述痰饮和咳嗽的脉证和治疗。所论咳嗽,乃由痰饮所致,为痰饮病中一症状。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篇名的痰饮,为其总称,属广义,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其中痰饮为狭义,属四饮之一。痰饮病以“温药和之”为总治则,并提出温、汗、利、下等具体治法,及痰饮咳嗽的随证应变法则。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饮病有四种,是哪四种呢?老师说: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问:这四种饮病有什么不同呢?老师说:这个病人身体素来肥胖而现在消瘦,水在肠间流动,发出沽漉漉的声音,这称为痰饮。饮水以后,水饮流注胁下的部位,咳嗽吐痰时则牵引胁下作痛,这称为悬饮。饮水后水液流行,流溢到四肢,应当汗出而没有出汗身体感到疼痛而沉重,这称为溢饮;咳嗽气逆而倚床呼吸,气息短促不能平卧,外形如同水肿一样,这称为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水饮停留在心,就会出现心下部位坚硬,悸动,呼吸短促,厌恶水也不想喝水。水饮停留在肺,就会出现吐白沫痰涎,想饮水。水饮停留在脾,就会少气而身体有沉重感。水饮停留在肝,就会出现胁下有支撑胀满感觉,喷嚏时就会牵引作痛。水饮停留在肾,就会出现心下部位悸动。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心下部位有饮邪停留,背部就会有象手掌那么大一块感到寒冷。胁下有饮邪停留,就会感到胁下作痛,牵连到缺盆的部位,咳嗽时痛得更厉害。胸中有饮邪停留,病人呼吸短促而口渴,四肢关节作痛。脉象沉的,这是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膈上有痰,就会出现胸满气喘,咳嗽吐痰,发作时形寒发热,背痛腰疼,流眼泪,身体颤抖动摇剧烈,这必然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病人饮水过多,必定会突然气喘胀满。凡是进食减少而饮水反多的,水就容易停留在心下。病情重的,会感到心下悸动;病情轻的,仅感到呼吸短促。两手脉象都弦的,属虚寒证,这是由于攻下或大下后里虚所致。如果一手脉弦的,就是饮病。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肺中有水饮停留,脉象不弦,只感到气喘而呼吸短促。支饮也有气喘而不能平卧,还有呼吸短促的症状,但它的脉象平而不弦。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患痰饮病的人,应当用温性药来调治。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心下部位有痰饮停留,就出现胸胁支撑胀满,眼目昏眩,用苓桂术甘汤主治。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有少量水饮,往往就会出现短气的证象,应当利小便以去其水饮,用苓桂术甘汤主治;(肾不化气)也可以用肾气丸主治。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痰饮病人脉象沉伏,未经攻下而自欲下利,泻后反而感到爽快舒适;有的虽然下利,但心下部位仍然感觉坚硬胀满,这是留饮将去未去的缘故。用甘遂半夏汤主治。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病人脉象浮而且细滑,为伤于饮病。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病人脉象弦数,又有寒饮,无论在冬季或夏季都不容易治疗。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脉象沉而且弦,胸胁内疼痛的则为悬饮。患悬饮病的,用十枣汤主治。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患溢饮病的,应当采用发汗的方法,要斟酌病情,用大青龙汤主治,也可以用小青龙汤主治。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在膈间的支饮,主要症状是气喘胸满,在心下的部位痞硬而坚,面色发黑,脉象沉而紧,得病已有数十天,医生曾用过吐和泻的方法,病情并不好转,应当用木防己汤主治。病属虚结的,就可以治愈;如果病属痞坚结实的,过了三天后又复发,如果再用木防己汤治疗而不见效的,应当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治。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二两桂枝二两人参四两芒硝三合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停留,病人感到头目昏眩,用泽泻汤主治。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多有胸满的症状,如兼见肠胃实而腹满的,用厚朴大黄汤主治。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支饮病出现呼吸困难的,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素来患呕吐病的人,本来应该口渴,口渴说明邪能从呕排出,胃气复生,疾病将要解除。现在反而不渴,是心下部位有支饮停留的缘故,用小半夏汤主治。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病人腹部胀满,口舌干燥,这是肠间有水气停留,用己椒苈黄丸主治。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突然发生呕吐,心下的部位有痞块,是膈间有水饮停留,同时出现头眩心悸的,用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平素消瘦的人,脐下部位有悸动感,呕吐涎沫而又感到头目眩晕,这是由于水饮停留的缘故,用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猪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术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外台》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饮 茯苓人参白术各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素有咳嗽的病人,如果脉象弦,往往多是水饮所致,用十枣汤主治。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素有支饮的病人,咳嗽烦闷而胸中疼痛的,如果不突然死亡,就可延续到一百天,或者延至一年以上,可以用十枣汤主治。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痰饮咳嗽数年不愈,病人脉象虚弱的,一般可以治疗,如果脉象实大而数的,这是病变严重,预后不好。如果脉象虚的,必然会出现头目昏晕,这是病人原有支饮停留在胸中的缘故,应该采用治饮的方法进行治疗。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病人咳嗽气逆,倚床呼吸而不能平卧,可用小青龙汤主治。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病人服小青龙汤以后,出现痰唾很多,口中干燥,脉象寸沉尺微,手足冷,自觉有气从小腹上冲到胸部和咽部,手足麻痹不仁,面部轰热象喝醉酒的样子。接着冲气又向下流到两腿的内侧,小便困难,常常有昏眩的现象,用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以治疗冲气上逆之证。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服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逆之气平下去了,但出现了胸中胀满、咳嗽加剧,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枝加干姜、细辛,来治疗其咳嗽和胸中胀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细辛三两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服苓甘五味姜辛汤后,咳嗽与胸满已止,却又出现口渴,这是冲气复发的缘故,因为细辛干姜属热性药物,服了应当口渴。现在反而不渴,那是属于支饮范围,支饮病人理应头目昏眩,昏眩的人必定呕吐,如果呕吐的再加半夏以去心下水饮。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细辛二两干姜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水饮消除,呕吐亦止,病人却出现身形浮肿,可在前方中加杏仁治疗,照理可用麻黄,但由于病人原有手足麻痹,所以不用。如果违反病情而误用麻黄,必定会出现四肢厥冷的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病人血虚,麻黄发越阳气,而能耗阴伤阳的缘故。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如果病人面部轰热,象喝醉了酒似的,这是胃热上冲熏蒸面部的缘故。应该在前方中加大黄以清利胃热。 伏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先有口渴而后出现呕吐,是水饮停于心下,这是饮病病人常有的现象,用小半夏伏苓汤主治。 本文出自何任主编《金匮要略语译》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dajie.com/hdjyl/10948.html
- 上一篇文章: 超脱尘根黄庭坚写禅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